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旅游研究报告 > 专家评论

戴斌| 论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休闲共享

来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    作者:    阅读:11991    发布时间:2021-08-31 18:11:05

摘要:

应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新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邀请,戴斌院长带领研究团队就“新发展阶段的国民休闲”进行专题调研,与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座谈研讨,并就“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休闲共享”进行了专题发言。全文如下:

一、新时代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休闲权利的均等化和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休闲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城乡融合发表重要讲话:“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1]。“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2]党的十九大对城乡融合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今天,保障城乡居民的旅游休闲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十四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各类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战略机遇。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发展机会、旅游休闲的获得感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收敛迹象。在事关全局性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最大的不充分。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胜负手。从城乡关系层面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城镇和乡村是互促共进、共生共存的,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农民休闲权益的弱化为代价。弱乡村不可能有强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乡村振兴战略愿景,需顺应城乡融合大趋势,重塑新时代城乡关系,同步提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旅游休闲所承载的生活质量。为此,既要引导城市到乡村去旅游、居住和休闲,也要鼓励农村居民到区域中心城镇和大城市去旅游、居住和休闲,更要在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领域向县域中心镇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建设更多更好的的文化场馆。

经济社会发展为城乡居民休闲权利的提供了根本保障和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改善,持续向好,作为美好生活重要选项的休闲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休闲氛围、休闲政策,还是休闲参与度、休闲综合效应,都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国民休闲将迎来迅猛发展和大幅提升的新阶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以后,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为代表的休闲活动成为生活水平高不高、内需动能新不新、创业创新活跃不活跃的重要指标。当前,国民休闲的人口基数和消费基础空前扩大,线上和线下文化消费已经深度嵌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在线体验了歌剧、舞剧、音乐会、博物馆、美术馆的云展演和云展出,并愿意付出一定的费用。从实体空间和线下休闲体验来看,57%的受访者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60%的受访者有都市商圏和休闲街区的体验经历,48%的受访者去了城市郊区和乡村旅游。[3]与此同时,国民休闲需求更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公共服务更趋于均等化,市场供给方式更加灵活,发展效能更高质量。

旅游业助力休闲进入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按照旅游发展基本规律和国际经验,国家和地区人均年出游率低于3次,处于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旅游是少数人的生活选项。人均年出游3-5次,旅游发展进入内涵式增长阶段,旅游开始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旅游和休闲需求旺盛。人均年出游5次以上,标志着所在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更加多元、更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将被释放出来。2019年,我国已经形成60.06亿人次,6.63万亿元总收入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人均年出游近4.3次[4],进入了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休闲已成为城乡居民的基本诉求。2019年的60.06亿人次国内出游人数中,初次出游的仅占15%成左右,约50亿人次是“老”旅游者所形成的常规旅游行为,这意味着国民出游习惯已经养成。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1年劳动节五天假期,全国旅游出游2.3亿人次,其中农村居民占到出游总数的14.5%。如果算上县城和中心城镇居民,这一比重还会更高,充分说明了旅游休闲领域的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的时代特征。在异国他乡的行程中,旅游者当然要欣赏美丽风景,更要共享当地居民的休闲空间并深度体验目的地美好生活。事实上,公共文化和休闲场景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关键要素,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全新动能。

二、城乡融合、休闲共享的经验与误区

城乡融合离不开包容共享的休闲空间,城市休闲既要重视项目建设和场景营造,更要关注休闲资源的平等、开放和包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所构成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共同追求,也是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关键支撑。2002年,杭州西湖率先实施免门票模式,还湖于民,还湖于游客,西湖被游客称为“全国性价比最高的5A级景区”。全国很多城市公园已经或者正在进行开放和共享导向的更新改造,将绿地、绿道、广场和公园等休闲空间还给市民和游客。越来越多的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公共空间和休闲活动的尺度变得更加宜人。宽阔的街道和宏伟的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要素,却不是城市休闲的全部。无论是街区景观小品的建设,还是消费业态的培育,越来越多的城市有意识降低空间规划的集中度,分散融入市民的休闲空间。澳门本岛仅有9.39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平均宽度只有9.7米,道路交叉口平均间距仅129.39米;绿地斑块量多体小,平均斑块面积仅669.73平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多达230个,城市休闲资源已完全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共同认识到: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并不取决于其全部资源服务少数人的力度,而取决于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服务多数市民的温度,取决于对外来游客的开放、包容和满意度。在香港、在深圳,在澳门、在珠海,在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一座城市,我都能看见政府和社会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对市井百态的包容和人间烟火的欣赏,以至于经常能够现代化的广场上会经常遇到操着乡音销售地方特产的乡村居民。这种无所不在的开放,真诚而自然的包容,才是城市休闲的本质,才是旅游品质的源泉。

乡村休闲重在农业产品的产业化赋能和基础设施的休闲利用。无论是从客源地、目的地,还是集散地的角度,城市一直都居于我国旅游经济和休闲活动的主导地位,并深刻影响了农村休闲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我们有必要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休闲化改造,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湖南省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工作,涌现大批休闲农业示范农庄和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2019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2万家,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经营总收入达480亿元,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要重视农村居住环境的休闲化改造,稳步发展乡村民宿业态和庄园经济模式。当城市居民的乡愁情结逐步转化成市场动能,当乡村生活成为平行于城市的品质空间,常态化的乡村休闲便具有了市场基础和现实可能。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北京市民就会携家带口走进近郊的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住民宿、品民俗,农民也在乡村休闲游的市场中谋发展、得收益,城市和乡村以休闲的名义实现了融合发展和现代化转型。2019年“十一”黄金周,北京市怀柔区就实现了精品民宿户均收入3.7万元、平均出租率80%的可观效益。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对乡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现代化提升,营造高品质的休闲环境。从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是国内旅游的发展趋势,也是农村休闲发展的宏观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配套完善,农村的文化休闲开始向城市社区看齐,越来越多农民住在村里就能享受城市的文化场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和休闲氛围的形成,构建了乡村休闲和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现实基础。

我们还要看到,非均衡的公共供给、不充分的商业服务、传统的治理体系还在制约城乡融合和休闲共享。片面追求投资增量与硬件扩充的粗放发展方式,造成了城市生产、生活与休闲空间的隔离。为了留下主政者的印记,有的城市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大而无当的公共空间、宽阔笔直的街道。一届政府一张图,拆了建建了拆,城市功能破碎了、文脉断裂了、生活与休闲空间脱节了,宜居宜游的休闲空间也就不存在了。有的城市无视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的差异,你有的我也要有,你上的我也发上,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现象明显。有的城市过于倚重历史文化等传统资源禀赋,忽视微观层面的居民与游客共享休闲空间的营造,导致项目建设有空间无项目,有项目无内容,有内容无消费场景。

我们还要看到,城乡规划分割体制造成了休闲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制约了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重城市、轻乡村的规划体系,导致资源、项目和服务既无法流通,也无法共享。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公园、绿地、影剧院、图书馆等文化和休闲设施,乡村规划则普遍存在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现象,基础设施、休闲场所和公共服务布局整体上缺乏科学指引。以规划为指引的项目和资金不到位,客观上导致了休闲供给的空间失衡。过分倚重城市而忽视农民的基本休闲需求,导致了城乡休闲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农村的休闲发展,长期以城市居民为市场目标,很少顾及农民自身的休闲需求。调查表明,农民休闲活动种类单一,看电视、打牌、走亲访友、串门聊天成为主要的休闲内容;休闲方式低俗化倾向明显,村口小卖部成了“休闲中心”,打麻将、推牌九,围观者数十众,甚至赌博靡然成风;大部分农村虽根据国家规定建设有文化站、图书室、村活动室等文化馆所,大多无人问津、处于空置。农村居民无法通过积极休闲提升生活品质,只能通过消极休闲打发时光,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洼地的位势。由于缺乏本地休闲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呈现出明显的“钟摆效应”,旺季门庭若市,淡季则门可罗雀。

三、培育城乡融合、主客共享的休闲生活新空间,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文化和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世界级旅游城市、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体系中,进一步提升国民休闲的战略摆位,进一步彰显旅游休闲的关联带动作用。随着大众旅游的全面发展,我们即将迎来小康旅游和国民休闲的新时代。当旅游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选项,休闲更是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加速融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体系。休闲时间的增加、休闲消费的升级和休闲品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全面小康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早期的居家防控阶段,出门休闲被阻断,人们只能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居家休闲。中期的防控型复工阶段,远距离出游趋于谨慎,国民休闲和周边游成了人们亲近自然、舒缓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的主要方式。人民对文化消费、精神享受和旅游休闲的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如同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展现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田园荒芜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管理部门正在制订面向新时代的国民休闲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体育、电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政主管部门也在总结和提炼地方和企业的发展经验,并加强对各地国民休闲的指导工作。城市的休闲供给不只为城市居民服务、农村的休闲供给也不只为农民服务,城镇和乡村是互促共进、共生共存的有机整体,休闲供给要共建共享。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关中、中原和成渝等城市群已经成为休闲市场培育、产业链条延展、生态系统创新的重点区域。在国民休闲规划颁布实施后,宜抓紧研制城市群休闲协同发展规划,重点解决城市和村镇公共服务均等化、休闲服务品质和休闲治理体系现代化等现实课题。

坚持城市融合、主客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城乡休闲的空间开放、交通互连和服务链接。立足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智慧休闲落地生根的新阶段,坚持城乡融合、主客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步有序地推进国民休闲大发展。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基础上,城市要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农民的城市休闲需求。在承接市民休闲溢出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更加注重农村居民的休闲意识觉醒、休闲权益保障和休闲服务供给。重点做好外地居民的休闲增量与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存量的叠加趋势,统筹推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村容村貌和公共卫生的现代化改造、公共文化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工作。需要指出的是,推进国民休闲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小众、高端、奢华路线,而是紧紧依托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打造一批可亲近、可感受、可触摸的休闲新空间和新场景。多元共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将成为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以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和休闲共享。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社会要素,都影响着休闲环境的品质、休闲服务的获得感和游客满意度。城乡融合好不好,休闲品质高不高,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要耐心细致地倾心基层和一线的声音。为此,要做好休闲需求的统计、调查和研究工作,千万不能弄成“你给的不是我要的,我要的你却给不了”的局面。空间融合后的城市与乡村不是对立的,也不是都市以摊大饼的方式对乡村空间的蚕食,而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组团式布局和融合式发展。城市的交通、科技、教育、文化、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向乡村延伸,医疗和社会保障互连互通,如此一来,农村将不再是城市的对立,而是另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城市群而言,休闲规划的重点不在于“有没有”“缺不缺”,而在于“好不好”“精不精”;休闲发展的突破口不在于场馆和设施,而在于内容和品质;休闲创新的方向不在于增量拉动,而在于存量优化。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判断力,更要相信市场力量和企业家精神,一旦政策指明了方向,数据昭示了发展的前景,供给就会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和引领需求的。为此,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倾听市民的声音和游客的诉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释放更多的休闲新需求,培育更多的休闲新业态。

一个国民休闲的时代已经到来,它是人民的权利,它是政府的责任,它也是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机遇。无论是旧资源,还是新物种,只要与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相向而行,都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