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住建部 作者: 阅读:12889 发布时间:2020-11-04 11:11:32
一、基本情况
外滩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为由黄浦江-延安东路-河南中路-河南北路-天潼路-大名路-武昌路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约101公顷。为2003年11月上海市政府首批批复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2015年4月,又以其“万国建筑博览”的特色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二、 历史沿革
1.行政区划
本风貌区在唐代已成陆,隶属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划归上海县、隶属高昌乡至明清两代。1843年上海开埠后,本风貌区在苏州河以南的部分被辟为英租界,1848年本风貌区苏州河以北的区域被美国租用,造成美租界的既成事实,1862-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1899年正式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并不断向外扩充。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本风貌区属第一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上海市政府将上海划成32区,本风貌区苏州河两侧分属黄浦1区和虹口16区。1949年以后,本风貌区苏州河两侧分属黄浦区和虹口区。
2.发展进程
外滩原为上海县城北面的江(吴淞江)、浦(黄浦江)交汇之地、一处称“李家场”的荒芜的浅滩。其间“溪涧纵横、芦草丛生”,三两茅舍与荒冢散布其中,沿滩有一条狭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纤时行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签定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1845年,英国领事手持《土地章程》,强租这块滩地,并确定吴淞江与洋泾浜之间的江面为英船下锚地。英国人之所以看中外滩这处荒滩,原因是一方面它邻近商业发达的县城又无城墙的限制,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同时又可沿吴淞江溯流而上到达江南富庶之地或出吴淞口溯长江而上深入中国内地。随即,西方各国的殖民者、冒险家、商人、传教士等纷纷来此,成立领事馆、洋行等并建造屋舍,开埠当年就有怡和、仁记等洋行开张,一年后洋行达11家,十年后有120多家。1846年英国领事馆在外滩兴建馆舍后,三五年间又有法国、荷兰、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在外滩或附近设立领事馆。外滩成了上海“十里洋场”的起点,成为殖民者控制上海的重要据点,也揭开了中西融合的近代上海发展的序幕。
由于当时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商人都喜欢在海滨、河岸建立自己的商埠,把东方殖民城市的近水滩涂称为Bund,1886年5月英国人正式命名吴淞江与洋泾浜之间这段临江1.5公里的水域为“外滩”。
最初,外滩的建筑多沿黄浦江西岸建造,临江建筑与涨潮线之间,留下二丈五尺(30多米)宽的滩地,以便起卸黄浦江上的船运货物,但地势低洼,常遭水淹,因此外滩的第一个公共工程,就是对外滩滩涂的改造,填平浦滩、垫高纤道、路面用卵石、煤屑等铺筑,临江种植树木,建成了外滩最早的临江大道,当时大道的宽度为18米。后由于交通工具由轿子到马车、汽车的发展更替,使外滩大道每每需要拓宽,一百多年间外滩不断地向东黄浦江新的滩地拓展:二十米、五十米、八十米……。外滩的建筑轮廓线也在渐渐升高:二层、五层、七层……,一个生气勃勃的城市,便是这样向水平和垂直方向伸展。
外滩的建筑从一开始就不是中国式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外滩领事馆、洋行、住宅等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在孟买、马六甲、澳门和香港等地流行的适合东南亚热带气候的“殖民地风格”建筑,为正方形两层楼建筑,四面有骑楼,大窗户,由于上海的气候条件与热带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建筑形式被证明不适合上海,后来就很少采用了。大约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外滩的建筑开始按当时欧美通行式样和最高标准设计建造,汇丰银行、德国总会、华俄道胜银行显露出在上海的外国商人的巨大财力;1906年,汇中饭店的拆旧屋重建成为上海高层建筑的先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建造的上海总会、汇丰银行、海关大楼、横滨正金银行都是当时欧洲大城市中流行的仿文艺复兴式等各式大型公共建筑风格,外立面用花岗岩巨石垒砌而成,正面的廊柱饰以花纹雕刻,富丽典雅,外滩成了一块欧洲以外最欧洲化的街区。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和正身言明的心态,洋行大班们不惜巨资,新建、翻建外滩各大楼,结果楼越造越高、越造越精美、气派,很少有建筑使用了50年不翻建的。汇丰银行、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怡和洋行、百老汇大厦、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总会等建筑,都代表了当时建筑最辉煌的成就,许多中国及世界著名的设计师或机构参与了外滩建筑的设计,营造队伍也堪称一流,使上海在二三十年代成为追步芝加哥、纽约的世界第三大高层建筑市场,发展势头甚至超过欧洲。
三、外滩特色风貌区的特征和内容
1.风貌特征
外滩是中心城十二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发展较早、最具亮点和世界级知名度、优秀历史建筑最为密集、建筑最为精彩绝伦的风貌区。外滩的建筑面貌基本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金融贸易建筑为代表,一些主要建筑如汇丰银行、海关大楼、怡和洋行、沙逊大厦、上海总会等代表了当时世界建筑的最高成就。外滩建筑群与上海邮政总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建造时西方复古主义盛行,外滩建筑具有鲜明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外观精致,细部优美,建筑上充满了古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等不同风格的丰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
外滩,曾是旧上海以及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号称 “中国的华尔街”,是上海十里洋场的起点,是上海一百多年来发展与繁荣的象征,浓缩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人文荟萃、颇具象征意义的区域。
2.特色内容
风貌区内的建筑、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历史街区、典型的道路尺度与街廓景观,以及典型的、成片的历史环境要素,如绿化、院落、墙面、铺砌等,都是风貌区的保护要素。
(1)建筑
地区有历史形成的金融贸易、商业、办公、旅馆、文化娱乐、宗教等多种类型的近代公共建筑和居住、市政、特殊建筑等。包括外观式样与设计手法、典型装饰风格与建造材料、内部平面布局以及其它有特征的建筑元素。
(2)道路格局与特色道路
道路呈方格网布局,道路网密度较高,一般道路间隔在100-150米之间,街坊被道路划分得规则而狭小。街道路幅宽度有限,而沿线建筑高度较高,道路高宽比一般在2:1左右,有的甚至高达3-4:1,街道界面连续,沿街道形成垂直连续的“街墙”。
(3)绿地
绿化主要集中在黄浦江和苏州河沿线,其中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黄浦公园是上海最早的公园,上海开埠初期即开始建设,1868年完工,曾名公家花园、外国花园、大桥公园、黄浦滩公园、外滩公园等,建国后改为黄浦公园。初建时仅对外国人开放,在上海人民的抗议之下,该公园于1928年对中国人开放。黄浦公园沿黄浦江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南侧入口处假山、人造瀑布、水池等,八十年代进行了局部改造,新增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公园内现仍保存多棵古树名木,沿途浓荫夹道。
苏州河南侧、四川路桥以西的绿地也是本区较早建成的公园,建于1890年,是上海最早对华人开放的公园之一,曾名新公园、华人公园、中国公园等(相对于外滩公园的建成时间及不对华人开放而命名),公园沿苏州河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当时园内还设有日晷台,园中有上海道台所题“寰海联欢”的匾额,但园内设施较外滩公园简陋。建国后改为河滨公园,八十年代中期、本世纪初的两次改建,形成现在面貌。
本风貌区内绿化条件较好、古树名木集中的绿地还有圣三一堂周边、原英国领事馆两处。原英国领事馆以较大面积的草坪上种植各种树木,呈现典型英国园林的风格,基本保持了建成时的原貌,是本风貌区唯一没有改造的绿地。圣三一堂周边用地局促,布置为小游园的格局,提供一处供市民休息交流的场所。
(4)水体
黄浦江是上海的第一大河,苏州河是其重要的支流,均为上海中心城最重要的景观河道,两条河流在本风貌区交汇,黄浦江的开阔、苏州河的蜿蜒本身提供重要的景观,并与建筑相互衬托,形成不同界面、质感的对比之美,提供充裕的观赏空间。
(5)肌理
外滩风貌区肌理主要为传统的网格状城市街道结构,形成众多街廓方正的街区和连续密实的建筑临街面,大部分街坊密度较高,建筑平面充分结合基地形状布局,建筑间的空隙较小,街坊内部的“空”处极为有限,在以非居住建筑为主的街坊尤为明显。通过现状图与1948年行号图比较后发现,在街巷格局、地块划分和建筑布局方面,本风貌区大部分的街坊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肌理特征。
(6)环境
环境保护要素主要是指历史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绿化环境,包括行道树、古树名木以及历史形成的构筑物和地面铺装等其它环境要素。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