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旅游研究报告 > 专家评论

戴斌 | 大湾区旅游的未来与学术共同体的责任

来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    作者:    阅读:11571    发布时间:2021-11-09 17:17:41

摘要:


2021年11月5日,我院戴斌院长在线出席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研究联盟论坛并发表题为《大湾区旅游的未来与学术共同体的责任》的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澳门旅游局副局长许耀明先生,
尊敬的澳门旅游学院副院长罗曼仪女士,
各位学界同仁,


上午好!

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进入发展提速期,内地、香港与澳门各界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旅游在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应当,也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澳门旅游学院联合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发起大湾区旅游研究论坛并轮流举办年度活动,体现了学界的责任与担当。


一、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所系,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所在
湾区既是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引擎,也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更是国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全球60%的经济总量、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聚在距海岸100公里的范围内。美国纽约湾区作为世界金融中枢,人口与制造业产值占美国的20%和30%。东京湾区汇聚了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和四分之三的工业产值。旧金山、悉尼、伦敦等湾区每年吸引大量的商务、会议、展览、奖励、休闲和研学游客,到访游客为其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和多元文化生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湾区首位城市还将所吸纳的数以亿计国际国内客流幅射至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客流溢出和消费拉升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框架中的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城市群不断加快硬连接、软连通,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不断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内涵。今年9月出台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是中央推动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为大湾区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截止今年7月,前海和横琴累计推出12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和改革创新措施,超过6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基本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对于大湾区的人员自由往来、更多的国际游客到访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空间。
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8000多万人口的土地上,2020年创造了超过11万亿的经济总量。大湾区的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国际知名度高、可进入性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特别是商业环境、法治环境、市民素质和生活品质等都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强,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集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持续扩大香港、澳门与内地的旅游交流和产业合作,是国家发展战略所系,也是粤港澳旅游发展的使命所在。如何满足大湾区城乡居民的不断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如何吸引更多的区域外特别是国际游客的到访,如何用好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各级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
二、旅游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城市群融合发展进程中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促进作用
旅游交流合作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的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为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基础架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辐射全球的海港与空港群、联通全国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以及便利内部通联的港珠澳大桥与城市轨道交通。立体化的快速交通网络为大规模的游客集散奠定了基础。疫情前的大湾区城市群每年吸引国际游客3200多万人次[2],区域内互访游客规模达1.6亿人次[3]。游客的空间移动及其所带动的消费需求叠加和产业要素转移,也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利用提供了显而易见的需求空间。在中央统筹和特区与地方政府的重视下,旅游业大湾区发展体系中的战略摆位也在日渐提升。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施政报告,将实施《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包括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在内的“双城三圏”发展格局,以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密切合作。[4]
旅游往来促进了内地与港澳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协同创新和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内地是香港和澳门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有力支撑了香港的繁荣发展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港澳也是内地,尤其是广东省最为重要的客源地和基础市场。旅游在增进内地与港澳地区相互理解,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香港中文大学相关研究显示,香港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到内地旅游经历越丰富,对于“中国发展前景”“内地与香港融合发展”的感受就越积极。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出境旅游者满意度调查显示,内地游客对香港的综合评价在过去二十多季度呈波动上升和稳中向好的态势,2017年更是以79.60的高分位居内地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地的首位。[5]随着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大湾区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更多“一程多站”线路开始为旅游市场所接受。
旅游合作是推动大湾区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粤港澳地区在旅游市场、资本与管理模式合作的探索,奠定了我国旅游业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初步格局。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国务院侨办、港澳办、公安部允许广东省居民赴港旅游探亲,成为之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雏形。内地与香港合资的广东省白天鹅宾馆从破土动工到发展经营的过程,推动了中外资本合作经营体制的变革。2003年之后,在CEPA协议框架下,粤港澳成为中国旅游领域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香港和澳门与内地其他城市一道共同分享过去二十年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国家战略以后,区域内部人员和要素自由流动会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必然要求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扩大开放并加速融合。一个人员自由往来、物资和信息自由流动、市民和游客共享的开放空间将有力促进大湾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科技应用和高质量发展。
三、旅游研究要面向大湾区经济增长、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旅游业重大需求,走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发展道路
加强旅游统计和数据测算,为大湾区旅游交流提供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2008年7月之后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实行一地一签、一签一行,导致2007年底以来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停止扩容[6],不利于大湾区的旅游市场扩容和产业融合。受限于现行的签注和就业政策,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职业工人双向流动的自由度还有待于加强。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需要研究机构的市场调查、数据支撑、经济分析、政策仿真和绩效评估,需要专业智库对于公共政策的持续关注,并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本次论坛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和澳门旅游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各自的政策研究、数据生产、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优势,共同推进大湾区旅游交流的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
加强公共政策研究,为大湾区旅游合作提供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密切关注大湾区相关的旅游政策、法律法规和产业动向,参与编制大湾区城市群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主要城市的旅游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CEPA和RCEP等框架内构建更加开放和更有灵活性的旅游合作机制,推动旅游消费和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重点研究内地居民持第二代身份证往来港澳、内地144小时入境免签与香港、澳门免签证政策的相互衔接、“一地两检、单边放行”通关模式、邮轮游艇的便利停靠、电子支付的互连互通等政策储备,最大限度促进国际国内游客在大湾区范围内的自由通行。
推动大湾区城市的差异定位与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澳门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错位发展,形成了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发展格局。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世界消费中心、深圳社会义先行示范区、香港北部都会区,前海和横琴合作区,将为大湾区的经济增长、贸易往来和包括旅游休闲在内的社会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十四五”期间,如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导、多圈层协同发展和大湾区旅游市场外溢的新格局,也是需要研究机构和专业智库重点关注的课题。
加强与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为大湾区旅游产业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完善的市场商业环境、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富有创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人力资源,都是都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底层器件和关键要素。多年以来,受益于自由竞争、法治精神、经济增长和“一国两制”,香港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地位愈发巩固,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平台地位日益彰显。在此进程中,香港旅游发展局、香港总商会、香港酒店协会、澳门世界旅游经济论坛的专业运作,迪士尼度假区、海洋公园、半岛酒店、美高梅、信德集团等市场主体的高效运营,香港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学院等高等教育的人才支撑,还有环境保育组织和社区义工都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内地旅游业的发展成就与港澳客源市场、资本市场和品牌管理是分不开的。岭南商旅集团及其名下的花园、中酒、广之旅,长隆集团及其名下的广州、珠海野生动物园项目,深圳华侨城集团及其名下的欢乐谷系列、东部华侨城,都已经成为大湾区旅游合作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旅游院校、研究机构和专业智库应当,也必须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在一起,与千千万万的业者在一起,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而不是简单视之为调研对象或者国际发表的素材。
澳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众多世界级的度假村、酒店、购物中心和娱乐项目,是推动大湾区旅游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增长极。澳门是全国旅游教育最密集的城市,每100名澳门居民就有1名旅游管理本科及以上在读学生,并拥有促进澳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联盟、大湾区旅游研究论坛等平台,完全有能力在大湾区旅游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愿意与澳门旅游学院和大湾区旅游学界同仁一道,在与业界同行、对话和服务的过程中,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旅游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国际旅游业的复苏振兴和繁荣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