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旅游研究报告 > 专家评论

何莽、彭菲:基于流动性与健康关系的康养旅游学体系建构

来源: 旅游学刊    作者:    阅读:11796    发布时间:2022-03-22 17:25:02

摘要:

康养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新热词”。在21世纪之前的中文典籍中鲜见“康”与“养”二字组成一个词使用,2000年以后,康养多以零星阐释或单一理解的形式出现在文旅产业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应用于以康复性景观和养生资源开发为导向的旅游领域,如在森林康养开发、特色小镇建设中偶有提及。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康养+旅游”出现频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康养概念是从旅游中孵化出来的,旅游是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然而,自康养一词出现以来,社会各界对康养概念的内涵、边界及其发展阶段的理解较为模糊。何莽在其主编的《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中以康养统摄健康、养生、养老3个概念,并构建一个三维概念空间:以健康维度为X轴,是一个由“临终-失能-临床-亚健康-健康”构成的连续性变量,康养如同中医所说的“上医治未病”,致力于亚健康与健康状态的改善和维系;以养生维度为Y轴,是一个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变量构成生命健康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由此可以把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皆看成康养活动;以养老维度为Z轴,是一个包括“孕-婴-幼-少-青-中-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康养不仅关注人的老年阶段,更应从孕婴期开始,产褥期护理的月子中心也是典型的康养业态。依照该定义把健康、养生和养老看成3个连续性变量时,康养就变成由健康、养生和养老构成的三维空间,能把各类康养活动和业态对应到三维空间中的相应点与面上,进而丰富了康养概念内涵,促进社会各界对康养概念达成共识。

目前,旅游管理常被误解为职业型和实操型的专业,相关专业教材大多以“旅游XX学”来命名,主要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进行知识与理论建构,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输出较为有限,有时面临着旅游无“学”的质疑。随着旅游学科的快速发展,旅游研究已经由旅游行为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的现象层逐步深入学理层,聚焦于流动性及其非惯常环境下人的行为、体验、影响等相关科学规律,围绕旅游吸引物、目的地、客源地、流动性、凝视与体验等形成了系列知识创新,并开始对外输出。近年来,随着康养旅游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形成旅游学与康复学、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等康养相关学科的双向输出,部分高校开设了康养旅游学课程,开始以“康养旅游学”而非“旅游康养学”来命名教材和课程。如果以旅游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康养旅游学,其核心研究内容应该为非惯常环境下的健康话题,聚焦于流动与健康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的研究。综合目前旅游学科核心知识与康养概念界定,可以明确康养旅游学应是在宏观层面研究从客源地至目的地、各地政府及企事业组织对处于流动状态人群的健康管理;在微观层面为游客在旅游中的健康改善及体验,具体应涉及3个层面健康话题。

一、流动性所增加的感染风险与疾控防疫

由于旅游行为扩大了人的流动,从而增加了病菌(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和病毒,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以人为载体的传染速度,增加群体感染风险。在高流动性社会中,地理空间上万里之外的病菌其实只相隔一架飞机的飞行距离。在此背景下,游客的感染风险进一步提升:一是旅游增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尤其当旅游目的地与自然疫源地重合时,游客与病菌宿主的动物、植物及水、土壤等环境的接触概率提升,增加了感染风险;二是旅游中的站场、演出、酒店、景区等作为人群高密集场所,增加了病菌人际传播的风险;三是游客从目的地回到客源地出现感染症状时,容易被当地医护人员因惯常环境下询症与诊断思维忽略掉异地感染的可能,增加防控与诊治难度。很显然,旅游学关于人的流动特征与规律、非惯常环境下人的行为及影响研究能够为感染病学输出相应知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精准防疫,尤其是在自然疫源地旅游开发和降低疫情对旅游经济冲击与影响上,更需要结合旅游学科知识进行精准管理。可见,加强流动性环境中的健康管理,控制和管理因人的流动所带来的疾控防疫,需要旅游学与公共卫生管理、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

二、非惯常环境中的健康风险与管理

临床医学面临的大多是在人们居家生活与工作等惯常情景下产生的健康问题,在应对非惯常环境所产生的健康管理新话题时,旅游学可与医学交叉以解决流动性社会产生的诸多健康新问题,其中包括:一是在流动中突发意外事件而进行应急抢救,当医院急诊科与旅游学科合作开展旅游医疗应急研究时,将会科学提升旅游中的急救能力;二是部分旅客面临因环境变化引发的健康隐患,如对差旅中因温差、时差、海拨高差等气候与环境变化所带来健康问题进行管理;三是老、弱、孕、幼、病及残障人士在旅游中面临着更高的健康风险,需要给予更多健康关怀。但不论是当前的急诊科,还是针对老年人的康复科,基本建立在惯常环境基础上,如果能够了解旅游学知识掌握非惯常环境中人的行为特征,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病症溯源,二者结合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健康管理与风险防范。

三、通过旅游提升和改善人的健康

深度体验旅游可改善和提升游客的健康水平,旅游学界在旅游对个体健康恢复影响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如何以科学方式呈现旅游在健康改善方面的医学机制,更好地发挥旅游在非工作时间或非惯常空间下提升个体健康的可能,不仅需要旅游学相关理论,更需要医学的有效参与。如康养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森林、湿地等优良生态环境及阳光、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发,以及通过运动、饮食、康体等旅游休闲方式提升健康水平的活动应用。总体来看,以旅游方式促进和提升健康是当前康养旅游学的研究重点,因为它既能高度响应国家战略,更能回应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1)康养旅游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行动,在康复性景观基础上通过旅游方式改善和提升健康水平是实现“医未病”的重要补充,也是将临床治疗健康关口前移的主要体现。(2)康养旅游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践,通过旅居康养方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3)康养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与成果体现,生态资源是重要的康养旅游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亦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4)康养旅游可为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提供支撑,乡村人口低密度、好生态、慢生活等特质具备康养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5)康养旅游是实现传统观光游向深度休闲与度假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以健康为目的的游客往往以休闲度假形式进行较长时间停留,这也为其进行康养活动和深度体验提供充分条件。

国内康养产业发展将产生万亿市场规模,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康养旅游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文旅康养在促进消费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康养业态成为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内核,逐渐形成以疗愈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和旅居康养为基础的核心康养业态,大大促进了气候、森林、温泉、中医药及农业等康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传统避暑、避寒地存在客源地与目的地市场的精准对应,可通过康养吸引物建设和气候资源结合开发,实现由被动的“避”转向为主动“养”的过程转换。旅游学者以流动性与健康关系为核心,重新进行基于旅游知识体系和社会现象的吸引物、目的地、客源地、旅游体验等知识生产和理论建构,这些能够为康养旅游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因此,有理由相信,旅游学已初步形成基于交叉学科背景下的知识生产和对外输出,康养旅游学具备建设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成熟与完善将是旅游学成为母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