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阅读:362 发布时间:2024-05-17 17:58:01
面对大众旅游出行需求的新特点、消费偏好的新趋势和旅游市场供给侧、需求侧的新变化,业界更应思考如何把“5·19中国旅游日”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让人民群众畅享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今年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文化和旅游部以“畅游中国,幸福生活”为主题,采取“主题月、主题周、主题日”的形式,从5月1日至31日,开展“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对于提升“5·19中国旅游日”社会知晓度、展示旅游业发展最新成果、扩大各地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5·19中国旅游日”从设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共享旅游改革发展成果、感知幸福美好生活。今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旅游业恢复发展的重要一年。从元旦、春节假期到清明节、五一假期,旅游市场呈现供需两旺、加快恢复的发展态势。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启动之时,正逢五一假期,各地推出一系列文化和旅游惠民措施,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欢迎。例如,北京市开展文旅活动2700余场,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804项、1210场。河北省围绕传统民俗、温泉养生、特色美食等主题,推出近百项惠民举措。浙江省推出文旅消费券发放、景区门票减免、餐饮住宿优惠等形式多样的惠民举措。
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惠民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民众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畅游中国的极大热情。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实现了出游人数和旅游花费的“双提升”“双突破”。
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旅游花费再创历史新高,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两更一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两更”,一是文化味更浓,博物馆、文化馆、国潮演艺、传统民俗、非遗体验、文创产品等备受游客青睐;二是烟火气更足,地方美食、历史建筑、美丽乡村,甚至一串烧烤、一碗麻辣烫、一场“村晚”,都吸引着广大游客。
“一兴”,小众化兴起。旅游市场下沉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单纯热衷于大城市、传统热门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而是选择一些小城市和小众旅游目的地。
面对大众旅游出行需求的新特点、消费偏好的新趋势和旅游市场供给侧、需求侧的新变化,业界更应思考如何把“5·19中国旅游日”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让人民群众畅享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如何让旅游更好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笔者认为,应在以游客为本、以文化为魂、以宣传为重上下功夫。
首先,要以游客为中心,强化旅游为民惠民,让公众有更多获得感。旅游业是幸福产业,旅游是民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让游客满意无疑是举办旅游日活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更多旅游惠民便民措施,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公共服务,让游客获得更多实惠、尝到更多甜头。
同时,要借助旅游日活动,积极倾听广大游客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旅游服务,持续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将“5·19中国旅游日”打造成全国旅游从业者和广大游客的节日。
其次,要以文化为根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把“5·19中国旅游日”打造成展示旅游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推出适合民众和游客需求的文旅产品,是举办旅游日活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为广大游客所期待。各地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努力推出一系列玩法多样、文化味浓、惠民度高的特色文旅产品和线路,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更好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和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要以效果为导向,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提升旅游日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和实效出发,把文明旅游融入“5·19中国旅游日”宣传推广之中,积极开展“文明旅游 美丽中国——百城千景在行动”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官方平台宣传、网络在线直播、手机短信推广和多渠道传播活动,大力营造畅游中国、文明旅游、享受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我国针对外籍来华人员和老年人等群体,聚焦入境、出行、住宿、游览、购物、支付等全链条,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和支付便利化措施,要将这些政策措施融入旅游日系列活动,加强宣传推广。
总之,推动“5·19中国旅游日”活动高水平开展,将进一步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