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旅游研究报告 > 专家评论

构建动态平衡机制 统筹好供给与需求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阅读:380    发布时间:2024-05-30 16:28:04

摘要:要深入了解人们旅游需求的新变化,把握消费需求背后的核心诉求和基本规律,进而强化、深化、细化、优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要深入了解人们旅游需求的新变化,把握消费需求背后的核心诉求和基本规律,进而强化、深化、细化、优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并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迭代升级。统筹好旅游供给与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人们旅游需求的新变化,把握消费需求背后的核心诉求和基本规律,进而强化、深化、细化、优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当前,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从创新供给、引导示范、城市更新、盘活存量项目等方面入手,通过积极推动体验沉浸化、消费场景化、文化仪式化、营销社媒化、业态集群化、客群年轻化等,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化旅游供给向复合型多元供给的转变,较好地满足了游客需求。

一是开发旅游新供给,丰富旅游消费选择。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品质丰富优质旅游供给,发展科技赋能的智慧旅游、资源主导的绿色旅游、多业融合的“旅游+”“+旅游”新业态,不断优化旅游消费选择。例如,研学旅游集沉浸式互动与情境化体验于一体,用旅行的方式提供更为深入、富有内涵的经历,让旅游成为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夜间旅游借助灯光照明技术,依托地标建筑等具有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的空间载体进行光影造景,打造以沉浸感、氛围感为特色的文旅消费新空间;文博旅游以文化为内核,通过“文博+展览” “文博+演艺”“文博+研学”等呈现方式,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

随着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文商旅融合等多元融合的不断丰富,旅游的边界得以不断拓宽,旅游供给响应旅游需求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二是推动示范引领,带动旅游供给优化。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和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以及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开展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案例遴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等工作,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地方旅游发展中也有很多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如吉林和哈尔滨将冰雪资源化作纯洁的邀请函诚邀游客赏冰玩雪,甘肃天水与山东淄博以美食为卖点招待八方来客,贵州台盘放大“村BA”效应打造乡村赛事旅游,平潭追泪、景德镇寻瓷、漠河赏极光火爆出圈。这些爆火的目的地正是通过不断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成功案例。

三是结合城市更新,推进旅游供给创新。结合城市更新,推出市场喜闻乐见,具备文化味、小微型、沉浸式的“微度假”“微旅游”产品。通过“政府创建、企业申请、品牌授权、持续迭代、动态创新”等模式,微旅游可以为区域内的商家及其开发的产品提供强大的品牌赋能,从而高效助推文旅商企业进入文化和旅游消费大循环,形成政产学互助共创、文旅商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真正构建起良性互动和多方共赢的城市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是激活存量资源,释放旅游创新潜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盘活闲置旅游项目。存量项目的优化对于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然而,要形成供需适配、动态均衡的旅游发展格局,需要在城市更新中有更多的休闲业态植入、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休闲资源被重新发现、在技术革新中有更多的玩法不断涌现、在资源的景观价值向资源空间价值和环境价值转变过程中持续发现产品创新机会。

未来,旅游业发展要高度关注人们在旅游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等方面的新需求,积极推进资源产品化、产品活动化、活动事件化、事件品牌化、品牌共创化、共创系列化,从丰富旅游供给品类、保障旅游供给质量、丰富旅游供给内涵等维度,统筹旅游供给与需求。

一是推动旅游新业态产业化,打造品牌,丰富供给品类。为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研学旅游、智慧旅游、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户外休闲游、城市漫步游等业态产业化,打造个性游、自助游、深度游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丰富以体验经济为主的休闲度假型产品供给。一方面,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增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引入旅游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着重提升旅游新业态与前沿科技的融合深度,培育旅游产品的异质性特色,通过技术集成克服传统旅游供给同质化问题,以旅游新质生产力驱动新业态的发展。

二是规范完善旅游新业态行业标准,加强监管保障供给质量。随着“旅游+”“+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应成为旅游业供给侧的工作重点。房车基地、露营旅游、户外徒步等跨界融合而生的旅游业态涉及多领域的规范与监管,亟须从服务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与管理规范等方面进一步健全行业标准与服务规范,建立健全行业评估认证机制。健全旅游新业态的监管与激励机制,有利于优化市场秩序、完善供给体系、明确服务标准,进而保障旅游供给侧的综合质量。

三是提升产业融合深度与广度,弘扬文化丰富供给内涵。旅游是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旅游业提升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从供给侧发力实现产品提质升级。一方面,坚持旅游为民,全面推广普及文体旅产业互融的实践经验,以为民、惠民、利民、乐民为导向优化提升旅游供给,通过强化旅游的内涵性、互动性与参与感回应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变化。另一方面,以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人文风情、历史底蕴为核心理念打造旅游产品,深化旅游供给的文化承载力。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