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作者: 阅读:944 发布时间:2020-11-30 14:40:21
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深刻认识到,重视和保护地质多样性也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基础。
地质多样性,是地球表面和地下物质、形态和过程的非生物多样性,是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沉积物等要素的特征以及要素相互组合过程的多样性。例如,岩石、土壤和水等物质;山脉、冰川和湖泊等地貌;土壤形成、海岸侵蚀以及沉积物迁移等过程。从自然变化看,地质多样性包括从一个极端的纯静态特征到要素的集合,再到另一个极端,即其形成过程。
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地球的自然多样性。生态系统与地质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与高度密集的地质多样性密不可分。地质多样性提供和支撑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例如提供能源和矿产、水资源等供给服务,更多的是通过岩石、地貌、土壤、水文等物质、形态和过程以及与自然的其他多样性的相互作用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地质多样性各要素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其他多样性一起,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保障。
自然生态系统中,地质多样性和其他多样性同样受到威胁和破坏。虽然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形成和过程时间尺度相差甚远,但是面对破坏和威胁时,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是同时发生的,重要的岩石、矿物和化石遗址一旦被破坏就无法恢复。地质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来自场地和景观尺度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来自河水流动和沉积物循环导致自然过程中断,河曲稳定性导致自然状态的丧失;来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对地质多样性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部的和当地的(例如社会的工业、食品、建筑施工和废物运输),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全球地貌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通过运移岩石和土壤,通过建造城市、高速公路和水电站,通过用水泥路障固定海岸,通过加速毁林和水土流失,重塑着地球表面。人类对自然过程的改造,加剧了局部和区域性灾害,也造成了更大空间尺度的破坏和灾害。
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防止和减缓生态系统退化,不仅仅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要保护地质多样性。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地质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根基,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19年,全球32名科学家联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题为《为推进可持续管理,不仅要记录生物多样性,还要记录地质多样性》的文章,认为在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如果不将地质多样性纳入生态服务体系,不将地质系统和生态系统有机结合,那么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难以实现。2020年1月,《自然》子刊《生态与进化》又发表了《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关系需要更多的经验证据》一文。
近年来,已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逐步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不仅仅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要保护地质多样性。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V/6号决定指出,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综合管理的决策的目的是通过公平的方式促进上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了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的共同保护,譬如《澳大利亚自然遗产章程》根据本国情况提出了自然保护的关键原则,认为“保护是基于对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的尊重”。2017年,澳大利亚环境和能源部启动了为期五年的地质和生物双评估计划。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修订《自然保护地管理类别应用指南》,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均被确定为保护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在实行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体化管理。
目前,我国也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特征的重大意义。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建立自然保护地,其目的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落实《意见》要求,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加快构建地质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聚焦研究地质多样性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贡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为丰富全世界的地质多样性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为主要对象,探索地质多样性保护技术。可参考国外的一些具体做法,选取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均比较高和表现独特的地区,研究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制定实施国家级地质多样性保护计划。根据《意见》,参考国际上的具体做法和既有经验,建立目标,设计指标,分析案例,形成机制,推进我国地质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