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化和旅游部 作者: 阅读:11360 发布时间:2021-11-05 18:44:13
黄河在山东流经九市,处处皆风景。浩荡的黄河水日夜流淌,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过去几年,山东将推动黄河沿线乡村振兴与当地非遗项目活化有机结合。一方面,对黄河岸边非遗进行系统挖掘保护,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传统技艺创新传承,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务实保护,让举措有的放矢
628公里,是黄河在山东的流经长度。628公里的河道两岸,非遗项目如一座座丰碑,记载着沿线居民的生活历史。为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山东持续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调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充实乡村非遗专业研究力量。
《聊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依托雕刻葫芦、泥塑、剪纸等非遗项目,发展具有聊城特色的文化产业。《聊城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明确,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乡村非遗传承人,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过去几年,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进乡村非遗展示、传习场所建设,发挥广饶齐笔、黄河口草编、杨氏面塑等传统项目资源优势,支持开展项目挖掘、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进行多元研究、创意开发,把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2019年评选出市级非遗项目40项,市级非遗项目总数达到84项,2020年评选出市级非遗传承人28人。东营积极推荐优秀非遗项目申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丰富全市非遗名录体系。
菏泽出台《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印发《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生产、融入生活、融入市场。当地引导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公司+农户”等模式,吸纳贫困人群就近就业,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推动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开展“十佳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项目”评选,在全市非遗项目中筛选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关联性强的项目,于全市范围内推广先进经验。
创新发展,理念一换天地宽
相关专家指出,山东黄河沿线非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转化率低、保护传承方式单一。
近几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山东沿黄各市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临沂市结合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临沂采取“旅游+销售”的方式,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培育了沂南竹泉村、马泉创意休闲园、压油沟等30个田园综合体,在全市旅游景点设立手工艺品展厅、展馆或销售点,游客在购买非遗产品时也可体验产品制作,极大提升了旅游体验。
德州市引导非遗生产型企业开拓网络市场,积极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融合,促进企业发展。目前,德州有200多个非遗项目入驻京东、拼多多、苏宁、淘宝等平台。德州梁子黑陶近几年发展互联网销售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播销售推广,2020年网络销售占总销售额的57%,带动200多人就业。
淄博市鼓励和引导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高校,以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有助于带动就业增收、培育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为重点,面向全市欠发达地区开展定向培训,将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家庭的非遗传承人群作为重点推荐研培学员,为欠发达地区有意愿、有一定基础的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免费研修研习培训,帮助他们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当地还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鼓励欠发达地区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群同行之间或跨行业对话交流、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
登高望远,增收不只是“眼前事”
五埠伙大门景区位于泰安肥城市孙伯镇,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AAA级旅游景区。本着“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原则,当地规划建设五埠伙大门“非遗工坊”示范项目,整合利用各类资源,确保文化脱贫工作落实落地。
为有效拉动游客消费,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从2018年起,五埠伙大门景区陆续引导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景区开展展示、体验活动,并鼓励周边村民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产品的制作、销售来增加收入。2019年,景区打造“非遗工坊”项目,对景区内10多套传统民居进行了保护性修建和特色化装修,并积极探索通过免收租金、提供食宿等方式吸引部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入驻景区,为项目和传承人创造更好的展示环境和传承空间。非遗传承人负责在景区开展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利用“非遗工坊”培训学员,与游客开展非遗技艺交流活动,定期对周边村民进行公益培训,优先为周边村民在工坊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潍坊市以非遗融入现代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发展。比如当地以昌邑华裕丝绸公司为代表的丝绸企业,一方面大力采购现代化先进生产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对柳疃丝绸技艺的完整保护和留存,先后培养20多名传承匠人。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开展技艺传承,实现年产各类真丝绸300多万米,产值6500多万元。非遗与产业的结合,为古老非遗技艺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元素,提供了新动力,实现了非遗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
日照市探索“非遗+扶贫车间”模式,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非遗项目,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扶贫任务较重的莒县峤山镇重点打造“世昌砚石博物馆”,做活砚台经济。此外,当地成功打造东港区三庄镇“影雕车间”、莒县夏庄镇“妈妈制造”合作社、岚山区黄墩镇任家董旺庄村的“草编车间”等营销力较大的非遗扶贫车间,创造产值近500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群众2000余人实现就业脱贫,实现了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的双丰收。(苏锐)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