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旅游研究报告 > 专家评论

北京夜间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阅读:11735    发布时间:2022-01-04 17:36:05

摘要:

夜间经济,简称夜经济,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活力和消费繁荣程度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的“晴雨表”。北京市自2018年推出“深夜食堂”,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以来,夜间经济快速发展,并步入了以高质量发展为引导的新时期。

一、发展现状

1.夜间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内容集中。北京居民的夜间消费需求旺盛,本研究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有夜间消费经历,42%的受访者每周有1—3次夜间消费,75%的受访者夜消费时长1—3小时,夜消费已成为北京居民的常态化消费行为。受疫情影响,北京居民的夜间消费场景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线上夜消费集中于网购和外卖,线下夜消费集中于餐饮、购物和观看演出。

2.夜经济供给日益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为代表的夜经济集聚区。大栅栏、三里屯等夜经济地标,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等夜经济商圈,上地、五道口等夜经济生活圈应势而起,夜经济供给体系日益丰富。北京市已初步形成了24小时书店、便利店、药店等夜生活设施,40条夜间公交线路,20家“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夜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3.夜经济支持政策频出,顶层设计初步构建。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曾通过发展夜市搞活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为释放消费需求,激活经济发展活力,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不断推动夜经济发展。2018年,《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开启新一轮北京夜经济发展帷幕。此后,北京市先后出台了《2019年促消费稳增长措施》《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持续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夜京城”冬季活动措施》《北京市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繁荣夜间经济的文件,初步构建了北京市夜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北京市疾控中心制定夜经济防控指引,进一步规范夜间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夜间经营和消费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动力不足、结构不够优化和效率亟待提升等多重约束,阻碍了北京夜经济的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1.受气候影响,季节性特征明显。北京地处中国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节短促,在冬季及春季部分时段室外夜间活动受限,使夜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北京居民的夜消费动力显著下降,夜间消费季节性特征明显。

2.业态相对单一,夜间品牌打造滞后。北京市现有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多以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主,文化、体育、竞技、康养类融合产品相对较少,业态相似度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夜间品牌打造进程滞后,IP名气响、活动深入人心的代表性夜间项目相对欠缺。平民化夜市缺席,露天烧烤、大排档等是重点整治对象,也是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内容之一。簋街等地因为“疏功能控人口”活力已大不如前。

3.夜间消费氛围不足,夜生活设施待提升。城市夜间消费空间的营造,从物质上要依托于城市夜间景观,从精神上要融合城市文化符号和生活场景。但在北京一些重要的商圈,许多咖啡馆、餐厅在晚10点左右便停止营业;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书店、影院等夜生活设施数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严重缺乏;道路亮化、灯光标识指引等公共基础设施未能有效覆盖,夜间消费氛围不足。

4.夜间交通不完善,消费者安全感不足。夜间交通是城市夜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019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夜生活指数中,北京的夜间公交覆盖率仅有17.8%,排在20名之外。北京的地铁线路基本都在夜晚10—11点结束运营,深夜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夜间消费人群出行需求。同时,深夜打车难、等车耗时长、无车响应等情况较普遍。同时,北京居民夜间出行的安全感不强,尤其是女性夜间消费的安全性更值得关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等发布的《公共安全感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18)》中,北京市的治安安全感指数在31个城市中位列第13位,城市的夜间安全仍有待提升。

三、对策建议

北京市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领域的一次创新和革命,也是对城市管理者的一场挑战,需要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深挖资源特色,让冬季夜间消费有“温度”。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根据季节开发多样化的夜间消费产品,如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发更具“年味儿”的夜间文旅产品。鼓励各区依托本地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花灯节、灯光节、冰灯节、音乐会等。借力北京冬奥会,大力发展冰雪夜滑、夜赏、夜娱、冰嬉等活动。

2.引领消费需求,创新夜经济业态和产品。适应年轻人休闲、娱乐、放松需求,以创意和科技为支撑,打造夜经济新业态和新产品。鼓励发展沉浸式演艺、脱口秀等年轻人喜欢的夜间文化休闲产品。依托各区展览馆、文博场所,定期开展主题展览,引入沉浸式展览内容,丰富夜间文旅业态。鼓励博物馆、美术馆、海洋馆、科技馆等开发夜游、夜宿产品,丰富夜间文旅产品供给。鼓励文旅综合体、特色小镇、商圈等结合各自特色,开展特色化、沉浸式、互动式光影秀和光影展等。引导北京市的博物馆、展览馆、景区等延长夜间运营时间,丰富夜间文旅产品。利用声光电、水雾火、全息投影、多维激光、3R(VR、AR、MR)展示等新型技术手段,不断开发交互式、动感式夜间体验项目。

3.加强规划布局,提升夜间消费氛围。以系统性规划优化北京市夜间经济业态和空间布局,在现有“夜京城”品牌基础上,打造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通过集聚发展,提升夜消费氛围,放大夜经济效应。以区为单位,根据各区资源特点,建设1个或多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经济业态的优化重点从两个维度开展,一是打造具有综合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形成集餐饮、购物、娱乐、商业、旅游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夜间休闲集聚区;二是丰富夜间文娱、夜间体育、夜间康养、夜间节庆、夜间光影等业态,在传统的餐饮、购物等基础上,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夜经济业态。夜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要在不断增强城区夜经济集聚区的基础上,推动郊区以当地的文旅综合体、商圈、生活圈为核心,发展夜经济。通过集聚发展增强北京市夜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形成核心引领、小片集聚、多点分散的北京市夜经济发展格局。鼓励各区以夜间消费集聚区为中心,配备深夜食堂、24小时超市、24小时药店,具备消费条件的区可以引入24小时书店等,不断提升夜间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夜消费氛围。

4.完善发展政策,优化夜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夜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对各区夜消费集聚区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完善其周边道路、夜间公共交通、灯光设置、停车场、出租车临停点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鼓励24小时营业的书店、药店、餐饮店、超市等业态发展,并对24小时经营企业给予适当补助。简化夜间活动审批程序,为多主题夜间活动的举办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郊区可以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划定区域的夜间经营,允许私人、个体工商户、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夜间摆摊,释放居民夜消费潜力。打造“夜京城”公众号,开发小程序、APP等,整合各区的夜消费产品,定期推介,并以此为基础,将其打造为北京市夜间消费产品的供需平台,实现多类型夜间产品的推介和交易。对夜经济经营者通过榜单排名、单项奖励等进行鼓励,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北京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20JCB081]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1112201803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