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文旅融合 > 全域旅游

四川绵竹:全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建设高颜值旅游目的地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阅读:11109    发布时间:2022-04-28 17:49:48

摘要:

在古色古香的剑南老街里,感受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在青山如画的九龙镇,体验农家乐趣和滑翔伞运动带来的刺激感;在古朴的年画村中,与活灵活现的年画来一场亲密接触;在汉旺地震遗址公园,感受抗震精神、学习减灾知识;在金色清平景区,感受时代印记;在绵延的骑游绿道上,体验自然与运动带来的别样乐趣……长期以来,四川省绵竹市依托遍布全域的旅游业态和产品,持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当地体验。

近年来,绵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以建设“三高三地”为核心,以打造高颜值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基础,从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品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多点发力,大力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酒乡画境 美丽绵竹”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被评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文旅资源串珠成链

创建“名县”有底气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是一场“亮家底、拼质量、比速度”的激烈竞争。这对于已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拥有年画村“天府旅游名村”招牌的绵竹来讲,可谓是颇有底气。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背倚龙门山脉,建于西汉,兴于唐宋,是唐代贡茶赵坡茶、名酒剑南春的产地,绵竹年画的发源地。

绵竹境内保存历史古迹众多,有祥符寺、道教胜地严仙观、川西灵隐三溪寺,以及诸葛双忠祠、紫岩书院遗址等著名古迹。勤劳的先辈们更是在绵竹创造出了年文化、名酒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等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特色文化。

除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绵竹的旅游资源更是数不胜数。绵竹现有3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四川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绵竹还拥有国家玫瑰公园、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热温泉等优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此外,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绵竹常年平均气温15℃,可谓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享有“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的美誉。

交通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障。绵竹距离成都60公里、绵阳51公里、德阳33公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由成都进藏、入陕、通甘的重要交通节点。

截至目前,绵竹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机场”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市民、游客到成都双流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平均1.5小时,到绵阳南郊机场平均1小时;成绵高速复线、绵茂公路等穿境而过,1小时可达成都,2小时可达九寨沟;成兰铁路、德天铁路2条大通道横贯南北,西成铁路(在建)5小时可达西宁,接转成渝高铁2小时可达重庆,接驳蓉欧快铁30分钟开启世界之旅。即将全线贯通的绵茂公路也将为绵竹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创新体制用足政策

创建“名县”有效能

自“天府旅游明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绵竹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保障、招引旅游人才、营造创建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凝聚发展动力,加速创建进程。

体制机制方面,绵竹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任“三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全域旅游规划建设工作专班贯彻落实创建工作,建立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同时,绵竹还组建了市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健全“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年目标工作考核,并逐年加大权重,开展全域旅游统计监测,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推动旅游管理从单一部门向社会综合治理转变,为创建工作提供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政策方面,近年来,绵竹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决定》《绵竹市服务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绵竹旅游智库成立工作方案》《绵竹市促进旅游民宿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政策,从财税、用地、投融资、产业融合、项目推进、人才引进等方面发力,为创建工作保驾护航。

业态发展,规划先行。绵竹还聘请团队高水平科学编制了《四川省绵竹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7个子规划,在全市形成了“一心、一园、三带、六组团”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为创建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国土空间、生态环保、交通体系等各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为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绵竹还在全市酒店、景区、出租车广告牌、路灯柱等铺设“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标语,并组织街头艺人、非遗传承人在剑南老街、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和金色清平景区开展常态化演出活动。

此外,绵竹还通过承办中国自行车联赛、第八届中国月季展,以及第六届四川温泉旅游节、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现场展示等重大展会活动,向外界充分展示绵竹新形象。

软硬设施全面提升

创建“名县”有成效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绵竹认真对标各项创建要求及细则,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提质、“厕所革命”和智慧旅游发展,切实提升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

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绵竹高标准建设了月季大道、玫瑰大道、川西旅游环线等60公里的旅游风景道、100公里绵竹绿道慢行系统和16公里美丽竹林风景线等,构建起了内畅外联、快进漫游的交通体系。

在智慧旅游和“厕所革命”方面,绵竹率先在四川省内实施全域旅游基础设施PPP项目,已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大数据管理中心和全域旅游交通标识系统,以及36座旅游厕所、10处生态停车场、3个特色驿站等公服设施。

“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动动指尖就能一键查询,真的太方便了。”不久前,从外地前往绵竹的游客郑晓借助“画境绵竹”微信公众号完成了一次惬意舒心的旅行。

同时,绵竹还成立了以全市文旅人、涉旅企业、青年团员、景区人员为主体的 “画境绵竹”志愿服务队,整合构建“1+9+N”阵地体系,持续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和文明旅游氛围。

旅游环境优化也是绵竹推进创建工作的重点。绵竹依托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链接政府、企业和游客,全程在线开展数据采集、业务处理和旅游服务等工作,并建立旅游行业社会信用制度,实施红黑榜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不断提升“游在绵竹”体验。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指引,绵竹还构建了亲水近绿城市景观体系,包括3座城市公园、2座湿地公园(1个规划、1个在建)及466.72公顷绿化广场、邮票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44%。同时,体育场馆、图书馆及活动中心等城市文体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绿道、慢行步道“一步一景”。

此外,绵竹还把重点项目招引培育作为推进创建工作的要点来抓,先后招引了绵竹玫瑰谷(一期)项目、绵竹天府冰雪运动、绵竹年文化特色小镇等总投资达200多亿元的10多个文旅项目。中国玫瑰谷和中国熊猫谷项目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今年,绵竹还储备了365体育运动生活新城等5个总投资达50亿元的重点项目。

“在创建过程中,绵竹旅游品质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和改善。”绵竹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钟声介绍,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绵竹先后投入了25亿元对全域实施改造提升,接下来,绵竹还将投入100亿元进一步优化全域“软硬”基础设施。

农文体旅融合发展

创建“名县”有新意

近年来,特别是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绵竹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推动文化、工业、体育、农业等业态与旅游全面融合,打造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和场景,为到访游客提供了全新体验。

聚焦“旅游+文化”,绵竹大力开拓农耕体验、文化研学、乡村采风等旅游体验的内涵,打造了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年画主题公园、中华年俗村等特色项目,将年画文化和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有机结合,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绵竹还连续举办了近20届绵竹年画节,让广大游客了解“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

除了年画文化,绵竹还将名酒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等相关文化品牌通过不同载体和方式,逐步浸透到绵竹的景区、街景中,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赋能旅游业发展。

聚焦“旅游+农业”,绵竹开发出了漫步赏花、采摘观光、乡村休闲等一大批乡村旅游业态。以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为例,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了由单一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到乡村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现代农业观光等多元业态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绵竹还推出了以“画境绵竹”为公共品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并构建起“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形成了集大众性、趣味性和运动性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消费方式,进一步夯实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聚焦“旅游+体育”,绵竹打造了“中国最美乡村骑游”线路、“全域骑游第一城”,促成中国自行车联赛落地绵竹;规划建设连接城市、特色镇村、景区(点)和产业集聚点的自行车绿道系统,沿途设置驿站。

聚焦“旅游+工业”,金色清平景区从曾经的资源消耗型矿区企业变成了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的景区。“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发展思路,不仅解决了当地6000余人的就业,更成为四川省发展全域旅游助推转型的示范。

得益于农文体工旅全面融合发展,绵竹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有效增加了游客数量、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长、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2021年,绵竹市接待游客总量达1017.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41亿元。

富民增收成果显著

创建“名县”有担当

发展旅游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绵竹始终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让旅游业红利持续惠及更多群众。

走进绵竹远近闻名的“民宿网红村”棚花村,粉墙黛瓦的川西农居错落有致,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辅以浓墨重彩的年画,造就了“梨花年画映古村”的独特风貌,常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

“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我们的增收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现在每年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在棚花村开办“祥泉居”民宿的张祥富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不仅自己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还帮助15名村民解决了就业。”

通过精品民宿核心区的示范作用,棚花村村民共同发展民宿产业,形成吃、住、游一体化的旅游品牌。目前,棚花村年接待人数已达60万人次,经济收入上千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0元左右,这在几年前都不敢想。”棚花村党支部副书记万兴萍说。

得益于绵竹旅游业发展。2012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梁俊来到绵竹九龙滑草场飞翔乐园工作,10年的时间里,他实现了从司机到滑翔伞教练的角色转换,有了稳定的收入。“旅游旺季,一个月能挣上万元。”梁俊说,随着场地不断完善,高差超过600米的九龙山滑翔基地已成为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航空飞行营地,很多专业的训练也放在这里进行,“不仅要带游客体验,有时候还要协助教学培训。”

依托九龙山、麓棠温泉、年画村、金色清平等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绵竹境内的精品农家乐、乡村酒店、精品民宿、体育运动等多种旅游业态层出不穷,为广大群众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了致富增收。

不久前,绵竹市委托第三方调查组完成的《关于绵竹市2021年旅游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绵竹农民(居民)人均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为6130.24元,占绵竹同年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30元)比重为18.28%。

“这意味着蓬勃发展的绵竹旅游为当地农民(居民)拓宽了就业渠道,旅游已成为不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富民增收成效显著。”《关于绵竹市2021年旅游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组相关负责人说。

“以创促建是绵竹开展创建工作的重点。”钟声说,在“绵竹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打造高颜值旅游目的地”,“其中与旅游直接相关的规划量占据了规划总量的五分之一,充分体现出绵竹发展全域旅游的决心和信心。”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当前,绵竹正紧紧锚定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创建目标,快马加鞭推进创建进程见效见实,力争把绵竹建设成为“高颜值”旅游目的地,擦亮“酒乡画境 美丽绵竹”特色品牌。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