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历史文化名街区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

来源: 住建部    作者:    阅读:12646    发布时间:2020-11-22 16:32:36

摘要:梅园新村是南京民国居住区中住宅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集中反应了民国时期各类居住区的主要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 街区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梅园新村是南京民国居住区中住宅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集中反应了民国时期各类居住区的主要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布局随意有序,住宅类型多样,包含了花园式洋房、无院式独立别墅、联排住宅、里弄式住宅以及简易棚屋等,是民国居住建筑的缩影和民国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

梅园新村作为按规划设计图纸施工建设的实例,在中国近现代城建史上有一定价值。住宅类型的多样,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内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文化价值——梅园新村是南京长江路中央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园新村作为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街区内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梅园新村纪念馆也是目前南京市红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毗卢寺对中国佛、医及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道场。

3.旅游价值——梅园新村作为近现代历史文化承载地,是南京展示红色文化、民国文化、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梅园新村紧邻在建的六朝博物馆、总统府、1912以及其他重要的旅游景点,红色文化游、佛教文化游已成为南京市旅游主要的游览景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空间格局与肌理

2.1空间格局

目前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延续了民国时期空间特征。本地区空间格局的主要特点是民国时期各种住宅形式的混居,包括梅园新村独立住宅、钟岚里里弄住宅、雍园独立式住宅、桃源新村连排住宅、汉府新村普通民居住宅等形式。

2.2建筑肌理与风貌

本地区的建筑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居住建筑、纪念性建筑以及佛教建筑。其中,居住建筑各片区有不同的特色。

(1)梅园新村:以独院独户的西式洋房为主,约20处,多为红色四坡屋顶,砖木结构,立面多为清水砖,其中30号为典型的西式洋房,立面为红板瓦屋顶,清水砖墙面,山墙为陡坡顶。

(2)雍园:以无院独立式住宅为主,多为红色及青色坡顶,立面多为清水砖;

(3)桃源新村:以联排式住宅为主,为当时的二类住宅,用于一般的公务员居住,共5组,均为长条形,南楼为平顶,北楼为红色双坡顶,墙体为空斗墙,墙面作黄色大拉毛处理。

(4)钟岚里:以里弄式住宅为主,共12栋,红色双坡顶,原为红砖清水墙面,现为黄色抹灰墙面。

(5)汉府新村:以普通民居为主,多为一层,且损坏较为严重。

三、 历史街巷与重要建筑

3.1历史街巷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版)保护名录》,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的历史街巷有5条,竺桥、大悲巷、雍园路、梅园新村及汉府街: 

竺桥西起大悲巷、东起雍园路,路宽3~4米。

大悲巷北起竺桥,南至汉府街,路宽4~6米。

雍园路西起大悲巷,东临内秦淮河,路宽5米。

梅园新村南起汉府街,北接大悲巷,路宽5米。

汉府街位于街区南部,西接长江路,东临内秦淮河,路宽7米。因明代汉王陈理设府邸于此而得名。

从空间格局上看,梅园新村居住区街巷基本维持了历史肌理,并且在街巷路网脉络、空间尺度上,都表现出传统的空间特征。

3.2重要建筑

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共4处,重要近现代建筑1处,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点,分别为梅园新村17号、30号及35号,前身为国民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市级文保单位3处,分别为黄裳故居、白崇禧公馆旧址及毗卢寺。重要近现代建筑为郑介民公馆。

梅园新村17号——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的所在地,有砖木三层楼房1幢,二层楼房2幢,砖木平房2座,共29间,占地502.13平方米,建筑面积725平方米。其中,北边一幢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楼下设有小会议室、新闻组、抄报室、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办公室,楼上设有电讯组、外事组、军事组、党派组和妇女组。南边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后加盖的。楼上是工作人员的宿舍,楼下是饭厅,中共代表团常在这里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二层楼房3幢,共18间,占地面积4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主楼楼下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中共代表团将院墙加高了一倍,并在传达室和后边西晒台上各加盖了一层小楼。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蔽都是当年中共代表团留下的。整个院内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砖木二层楼房1幢,砖木平房2座,共11间,占地面积15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92.1平方米。楼房楼下是董必武、廖承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楼上是李维汉、钱瑛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中共代表团为了工作的方便与安全,将与梅园新村31号特务监视站相通的原有大门堵死,在东边开了一个小门,与梅园新村30号相通,并在小院内两边加盖了两座小平房,以此挡住31号特务的视线。东边平房是政策研究室办公室,西边平房是警卫室。

白崇禧公馆——原是一位富商的房产,距离梅园新村纪念馆不过百米之遥。20世纪40年代,白崇禧托人租下这里,稍加装修后,便成为他在南京主要的居住活动场所。1948年,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这里成为实际上的竞选决策机关。公馆占地近400平方米,共有房屋三幢16间。公馆四周为高达2.6米的围墙环绕,院内有两幢红砖砌筑的洋楼,相对而立,此外还有门房和车库等建筑。步入其间,绿树荫荫,静谧幽深。

黄裳故居——黄裳故居也称蓝庐,是市级文保单位,现今依然由黄裳将军的后人居住,院落内主体建筑、附属用房及树木保存良好,附属用房有搭建现象,院落内已建现代风格办公建筑,对整体风貌产生不良影响。 

毗卢寺——毗卢寺始建于1522—1566年,因庙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1884年,两江总督曾国荃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改为毗卢寺。光绪中叶至宣统初年,印魁显文祖主持开展禅学研究。1909年,请谛闲法师到寺主讲天台宗教义。1912年,太虚法师在毗卢寺筹办中国佛教协进会,从事讲学和教务活动。1939年,方丈务道法师于寺内创办毗卢佛学院。1955年周恩来总理陪缅甸吴奴总理到毗卢寺参观、访问、拜佛。毗卢寺曾成立中国中医院,成为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医学研究的中心,对中国佛、医及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道场。

郑介民公馆——桃源新村13号,整个宅院占地187.3平方米。公馆主体为南北朝向的西式二层砖木结构,木门窗,木地板,内楼梯。一楼内廊,二楼封闭阳台,青平瓦层面,青砖清水外墙,楼上下共有8间房,建筑面积122.9平方米。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