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阅读:11110 发布时间:2022-06-30 17:36:42
红色研学旅行是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青少年群体,如何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及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如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释放其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需要深度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力,推动红色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一、价值引领,激发共鸣产生获得感
红色研学旅行作为“红色移动课堂”,应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教育功能,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化人。价值引领是红色研学旅行的根本宗旨,要让青少年通过红色研学旅行汲取丰富的红色养分和强大的精神能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吸引青少年参与红色研学旅行,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可以使青少年增强学习革命历史及红色文化的自主性。此外,受到市场欢迎的“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红色研学旅行,注重培养青少年群体吃苦耐劳、坚韧朴实、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是生动的德育课程。基于红色文化的生活体验是一种劳动教育,可以使红色教育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科技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共生式体验
红色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教育,要与校内教育区分开,要突出体验,避免说教。应通过“科技+研学”模式实现智慧化互动式教学,通过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实现具象化沉浸式体验。
要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和数字文旅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共生式体验,让红色文化“动”起来,为红色研学旅行注入更多科技时尚元素,丰富交互式体验内容。如通过红色革命教育VR体验方式,让青少年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场景,置身于逼真的虚拟现实情境中,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
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整合优质的红色研学旅行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聚”起来,为市场提供内容更丰富的红色研学产品,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手段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拉近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
要做好“线上”与“线下”红色教育的衔接,让红色文化的学习“联”起来。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提前做好功课,熟悉红色故事的背景、内容。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线下体验更容易产生共情共鸣,避免“走马观花、只游不学”的现象。研学体验结束后,学生仍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的各种资源继续接受红色教育,实现行前、行中和行后的学习联动,保持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可持续性。即使出行受到限制时,仍可利用线上资源对学生开展在线红色教育。
三、创意设计,提升红色研学旅行的吸引力
为满足青少年对红色研学旅行的期待,要重视产品和活动的创意设计,增强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吸引力。要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创意设计,打造红色IP,开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深度体验项目、文化创意产品,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避免产品和体验同质化。
应充分结合当下青少年群体的特点,用最贴近青少年群体需求的形式讲好“四个故事”——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开发优质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成功已经证明,只要剧本创作优秀,作品制作精良,符合观众需求,年轻人是会被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吸引的。在红色研学旅行中,用当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形式创作红色“剧本杀”、用漫画形式讲述“四个故事”,都是有益的尝试。以“剧本杀”为例,将“剧本杀”沉浸式的体验形式与党史结合,串联起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让参与人员身临其境地投入到剧本情境和角色中,通过互动体验触动青少年群体的精神世界,这种体验形式成功实现了“从党史到故事”的内容转换,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喜爱,以鲜明的特色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
需要提醒的是,类似“剧本杀”这样的体验项目,要注意突出教育功能,在内容设计及创作上需谨慎,创作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作用,让参与者在体验历史场景、革命故事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四、业态融合,延伸体验在地文化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研学旅行除了重点体验红色文化外,还应延伸体验在地文化。红色文化是当地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全面感受当地人文、生态大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同时,全面体验在地文化也可以丰富红色研学旅行的内容。
具有红色文化资源的目的地可以利用红色研学旅行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条,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找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在地文化的结合点,以“红色+生态”“红色+民俗”“红色+乡村体验”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与相关文化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多业态融合模式的红色研学旅行既能使青少年全面体验和理解红色文化,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旅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