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旅游研究报告 > 专家评论

魏小安 | 北京城 北京人 北京画——写在准旺先生的《国家大剧院画展》展出之际

来源: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作者:    阅读:342    发布时间:2024-05-16 17:37:25

摘要: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遗存虽然被破坏了很多,甚至是成片的毁灭,但总还是有一些保留下来。历史上,北京城凡三变,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才得以确定。然而,这就是所谓的老北京吗?内九外七皇城四,只是一个历史的说法。别的不用说,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中,五十年代的北京还有城墙,边上就是护城河,再外边则是菜地。到了六十年代,北京城已不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骤变,环路概念开始形成,从二环路到六环路,从县到区,六环路贯穿了北京16个区,北京建成区也从62平方公里到3000多平方公里。北京地覆天翻,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还用老北京城来看待,显然有坐井观天之感。现在,能够集中体现老北京的,恐怕只有中轴线了。即便如此,天安门广场,也是一变再变。当年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国家大剧院。建筑学界的泰斗张开济先生曾经提出“不要人大小会堂,不要一字并肩王”,但是要什么?他并没有说出。63个方案,最终是现在的状况,也曾经引发一片吐槽。实际上,北京从来都是变化的,也是开放的,更是与时俱进的。这绝不是一个城圈子所能包容的,恰恰相反,北京城包容一切。


变化的北京城,养育的北京人,也是流动的,一个千年移民城市,积淀了千年的文化,汇聚了全国的文化。从元朝的《京师坊巷胡同考》,到明朝的《辰寰识略》,再到清朝的《日下旧闻考》,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著作,多达50余种,基本上都是全国各地进京的文人所著。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先生也专著《昌平山水记》流传后世。传递到当代,则是汇聚了世界的文化。所以,所谓的老北京人,并非只有老舍先生的《茶馆》和曹禺先生的《北京人》,而是林林总总。当年有“东富西贵,北贱南贫”的说法,口音上都小有区别。开国以来,北京机械性人口剧增,也形成了各种亚文化群体。最普遍的就是所谓“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之分。在胡同中生活的人,多数为底层民众,尤其是后来的大杂院,培育了又一种亚文化,古道热肠,礼数周全,但是没有边界感。也自然有粗野和狡诈,生活局促,生存艰难,要求文化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北京人从来以北漂为主,一直到今天,北漂依然是主体,这也构造了北京文化的另一面。但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一些所谓的老北京,开始以此为荣,甚至以在旗为傲,真是阿Q。元大都,北京就是国际化大都市。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也是各种语言和语音的汇合,所以才多彩多姿。


其中,也有一部分北京人,透出了北京人的风骨,形成了北京人的独特之处。以启功先生和王世襄先生为代表,博学多才,大家气度,和善待人。这也是北京这块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我在年轻时接触过一批这样的先生,我称之为老北京的文化人。温文尔雅,从容不迫,学问一流。这些人,展现了北京的文化底蕴,表现了北京人的大气雍容,体现了北京人的精神。准旺先生就是这少数北京人中的一员,生长在琉璃厂,从小感受艺术熏陶。一口北京话,但绝无痞劲,儒雅从容。虽然在海外游历多年,根子仍然扎在北京,扎在大街小巷之间。1983年2月,在准旺先生的发动和组织之下,举办了《北京风光国画展》,九位中青年画家集中了画北京的作品,也凝聚了对北京的感情。这些画,取材于北京风光的各个侧面,名胜古迹,苍松翠柏,大山巨川,暮雨朝云,街头巷尾,风土人情,这些已经司空见惯的景色,在画家的眼中笔下,却各呈风姿,美不胜收。之后又陆续举办了三次北京风光画展,得到了好的影响,尤其是老一代画家高度评价。


漫长的岁月之中,准旺兄一直孜孜不倦,踏遍山河,深入生活,积累了四千多幅画稿,从美国回来之后,举办了一系列专题画展,但萦绕心间,落于笔端的,始终是北京。这些年,准旺画了不少关于北京的作品,一是以奥运为题材的作品,把新老北京融为一体,颇有趣味。二是在恭王府展出的《老北京王府画》,则是又一次深化。三是大北京的作品,山水、长城、寺院、古树,画到北京郊区,也画到小街胡同。形成了北京画的独特表现,画北京是从外入内,把北京当作题材,而北京画则是从内至外,是在北京的土壤上生长出来。为什么画这些?答曰从心里喜欢。为什么不辞辛苦?答曰辛苦之中快乐。一是视角的突破。准旺形成全视角,无远弗届,无论大小,都在视野之内,都在画作之中。形成新视角,面对城市的变迁,开始新表现,也是表现新内容,新生活。二是历史的突破,在历史的沧桑之中,北京形成了一种高贵之美,格局大气,建筑大度,园林风雅,陈设高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是以今天的视角观之,需要突破,尤其是需要美学方面的突破,否则就成了建筑画,陈设画。准旺兄的作品,大视角入手,不但画老北京,也画出周边的环境感受,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三是融合的突破,老北京的街巷,不仅是一个城市格局,也是一个建筑布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大宅门和小家小户融合在一起,高贵与平凡聚集在一起。这就使得王府也有平民气,以前的老王爷光着膀子喝豆汁,大马金刀,并不稀奇。而平民服务于王府,有活干,有饭吃,都是街坊邻居。胡同的融合,建筑的融合,生活的融合,这是老北京的独特之美,也是文化人很少注意的。四是表达方式的突破,不仅包括传统的水墨丹青,也采用乙烯画等新的方式,大画大尺度,小画小趣味。五是大的突破。一般人说大画家,乃至大师,多是从市场影响甚至直接以价格评价,这只是眼前之戏。大者,心胸大,气度大,笔墨大,格局大,大北京需要大画家,更需要北京画。


只有老北京才知道老北京,只有足够的艺术功力才能展现老北京的底蕴。从画北京入手,从而形成北京画,进一步则应当形成北京画派。这是一个历史任务,也要靠历史形成。一是需要相同的艺术旨趣,二是追求共同的内容变化,三是需要一个艺术群体,四是达到市场影响。准旺先生,自然成为领军者。这些作品,不仅有美的享受,也有历史的意义,甚至有考古的意义,30多年来,准旺画北京的作品,也成为了北京城市变迁的记录,有些已经难寻踪迹了。在我们仅仅一代人的生活过程中,就目睹和感受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这是世界历史上400年的进程。北京的城市化发展,也是曲曲折折,大破坏,大建设,多数令人心痛,少数令人欣慰。我们这些年引以为自豪的难以自豪,我们以前看不上的才是珍宝。在后工业化的生活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惜程度大大提升,北京人更追求老北京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老北京的风貌已经无从抢救了,让我们在画家的作品之中回味吧。


现在,北京正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超大尺度的遗产,老房子腾退,小胡同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功能丰富,市容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副中心建设,郊区一体化,国际化大都市已经全面呈现。北京必将成为世界最美都市,更国际,更文化,更精致,更融合,更生活,鲁迅先生曾言: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写春山。北京需要,生活需要,美的追求需要,尽在准旺的画展中。

本文作者:魏小安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