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新闻动态

发展红色旅游 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阅读:875    发布时间:2020-12-14 12:24:05

摘要:

旅游业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抓手,综合考虑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和乡村建设短板,发展红色旅游将成为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增长点。

朱玉芳

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是新中国的摇篮。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老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更是把老区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形成了支持革命老区的“1258”政策体系。

革命老区大多分布于乡镇,老区乡镇占全国乡镇的比例达61%。因此,革命老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农村建设的大背景。特别是近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略指引下,围绕老区开展的“七项扶贫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新时期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时,也明确做出“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重要指示。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革命老区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储备丰富、分布广泛、各具特色等特点,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抓手。

(一)数量众多,资源丰富

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建设的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在革命战争史上发挥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立等多重功能,根据地艰苦的斗争历史和长期的发展历程为革命老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以河南信阳新县为例,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为当地留下了800多处革命文物点、107处文物保护单位及365处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地,在册革命文物近5000件。除了有形的文物和遗址资源,吴焕先等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曲亦共同组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氛围,成为无形的红色旅游资源。

(二)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呈现总体广泛、区域凝聚的特点。根据相关学者采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法和最邻近指数法对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态势的分析,我国红色旅游景区在全国范围内的集中程度较低,全国各省均有分布,而从省域分布情况来看,除浙江和宁夏两省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匀外,其他省市均呈现凝聚型分布态势。而各省内集中红色旅游资源最多的往往就是革命老区,从而构筑起老区在省域内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竞争力。

(三)种类多样,特色鲜明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活动的地域重心不尽相同,给全国各地的革命老区留下了特色各异的红色资源。如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了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遗址遗迹,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西北边区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战斗风貌,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则留下了大量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纪念地。这些特色鲜明的红色资源为各省革命老区开发差异性红色旅游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二、革命老区的发展短板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革命老区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新的振兴发展阶段。但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高发区,革命老区也为“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所困扰。在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障碍犹存。

(一)年轻人口流失,人才支撑不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调研组在2020年对全国17个省区39个行政村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村落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已经超过80%,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且部分地区的适龄劳动人口流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调查中四川遂宁某村现有村民1613人,其中18至60岁的880人,外出打工的就有730人,村里几乎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革命老区有不少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区,第一产业发展先天条件不足,农业增收困难,相比于平原地区的农村,选择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人口比例更高,也使得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在老区更加明显。

(二)政策依赖性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政府的信贷、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以及东西协作、社会扶贫等资金和技术扶持,为扶贫产业的起步创造了保障条件。但当前老区乡村的多数扶贫产业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后续发展前景仍与政策支持力度高度相关,未来发展的内生性自我循环通道尚未完全建立。

(三)基础设施仍存短板,城乡差距不容忽视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力、能源、通信、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和垃圾处理等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但全国城乡居住地公共设施水平的差异仍十分明显,各项公共设施基本上都呈现“城市—县城—建制镇—乡驻地—村庄”梯度递减的显著特征。当前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投入,而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存在较大区域差异,革命老区更为集中的中西部省份可用财力整体相对薄弱,相应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也更为突出。

三、发展红色旅游,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人民日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栏目刊文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适宜农村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旅游业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抓手。综合考虑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和乡村建设短板,发展红色旅游将成为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增长点。

(一)多渠道增加就业,强化人才培养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也具备很强的就业创造能力,能够为老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红色旅游本身需要大量的导游、讲解、管理等人才,可以直接提供大量岗位;另一方面,红色旅游还能拉动相关产业发展,间接衍生出其他工作机会。例如,一类老区河南信阳新县,自2018年开始开办“大别山旅游讲堂”,至今已经培训出红色旅游导游员、讲解员、服务员、管理人员6000余人,并帮助他们在当地红色景区直接就业。此外,当地还着力推动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将15处乡村景点打造成红色培训和研学旅游现场教学点,为贫困群众提供4000余个当地就业岗位,3万余人从中受益。

(二)多业态相互融合,带动产业兴旺

老区的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孕育于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植根于各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带有地域和时代的双重烙印,这便为革命老区以红色旅游为基点,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多种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红色旅游发展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可以细分出多种关联产业,如满足住宿需求的民宿、满足饮食需求的“小吃街”和“农家乐”等,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带动旅游产业链各节点业态实现共同繁荣;另一方面,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还可结合老区当地的其他特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康养休闲”等组合型旅游产品,共同打造一站式特色旅游品牌。如河南新县在发展红色旅游时,实施了“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听红色故事”工程,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当地还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多种特色游览项目相融合,共同打造成“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旅游品牌,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展引擎,全县84.3%的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三)多方面提升基建,推进城乡一体

发展红色旅游能够从内外两方面多渠道拓宽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一方面,作为旅游业必要基础的乡村基建相比于单纯的农村建设对社会资本更具吸引力,有利于拓宽外来资金筹措渠道;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本身的收入也可部分作为建设资金再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中,形成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如河南新县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契机,新建、改扩建A级以上旅游厕所637座,覆盖所有贫困村和乡村旅游点,推动了当地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