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新闻动态

为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阅读:731    发布时间:2020-12-22 18:47:01

摘要:

 薛  帅

“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五年,是我国文物资源总量倍增、文物时代价值凸显的五年,是我国文物事业笃定改革方向、高位拓展格局的五年,是我国文物保护社会共识全面形成、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年以来,我国文物资源家底日益廓清,文物事业格局全面拓展,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重大考古成果层出不穷,文物安全形势有所好转,革命文物保护全面加强,博物馆建设活力迸发,文物市场发展趋势向好,“让文物活起来”精彩纷呈,文物国际合作渐成规模,文物保护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广大文物工作者昂扬奋进,文物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坚实基础。

文物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五年来,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保护第一”首要原则深入人心。

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增长17%、30%、4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至135个,公布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两批中国传统村落。花山岩画、鼓浪屿、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项,位居世界第一。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并举,2000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有效实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部署推进。重点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延安革命旧址群、闽西红色文化遗存、长征文化线路、东北抗联遗迹保护利用成效凸显;公布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基本摸清革命文物资源家底,香山革命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建成开馆,山西、湖南等地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建设。实施一批石窟寺保护工程,积极推进石窟寺数字化保护。

“十三五”期间,各地党委、政府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逐级压实,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强文物安全作用彰显,中央文明委将国家文物局列为成员单位、文物工作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文物犯罪重大案件明显下降。聚焦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坚持专项行动和常态监督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技术支撑相结合,打击文物犯罪三年专项行动侦破文物犯罪案件348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867名、缴获文物4万余件;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工程2000余项,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开放,建立文物违法案件督察约谈机制,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完善违法举报受理机制,打赢文物安全防范攻坚战。

文物考古成果丰硕

“让文物活起来”蔚然成风

五年来,考古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4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重点实施,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持续推进,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定期发布成果,浙江良渚、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国际学术话语权明显提升。

同时,广大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奋战一线,基本建设考古有力保障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多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探索施行、逐步完善。水下考古成绩颇丰,开展黄渤海海域考古工作,甲午海战沉舰考古调查确认“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南海海域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填补空白,“南海I号”发掘文物18万件、实施船体整体保护。福建三明万寿岩、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等大遗址保护卓有成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6个、立项67个,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绚丽版图。

五年来,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让文物活起来”赋能添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5535家、5年增长18%,其中89%免费开放,全国76%的县市区建有博物馆,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搭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教育活动30余万次, 2019年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5年增长57%,其中未成年人超2亿人次。

博物馆体系进一步优化,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增至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超过1700家,行业博物馆近800家。馆藏文物保护条件全面升级,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基本完成,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得到保护修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346万件套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向社会开放,“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推介121个示范项目,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社会文物管理创新拓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试点成效渐显,文物鉴定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初步形成,涉案文物鉴定机构从无到有,完成5271起案件鉴定评估工作,文物进出境加强监管、机构建设不断完善。

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文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年来,文物国际合作渐成规模,交流互鉴科学文明观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主动作为,加强联合考古和跨国申遗,30家文博机构赴24国实施40余项联合考古;推进援外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项目增至6国11处。构建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化遗产合作网络,与23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签署28项合作文本。文物出入境展览累计300余项,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展出49国451组文物,文物外展成为中外人文交流“国家名片”。

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成为国家间外交合作新典范,进入多方合作、多措并举、多点收获新阶段,设立专班、建立专门机制推动专项工作,与我国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政府间双边协议的国家达23个,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土耳其、埃及等向我国返还13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文物回归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热情。

五年来,文物治理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显著增强,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

文物保护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推进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修订工作已取得实际成效;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等待公布;地方文物立法进程明显加快,现有17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章、200余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130项文物保护国家及行业标准。开展文物系统“七五”普法工作,深化文物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文物行政审批流程不断优化,更新文物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文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渐成规模,33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引领文博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个文物保护模拟研究平台多场耦合实验室运行,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0
相关阅读

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