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阅读:750 发布时间:2021-03-18 14:22:17
近日,《博物馆说》系列短视频在央视科教频道以及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平台上热播。从馆藏经典到革命文物,从馆长到研究员,从博物馆到美术馆……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跨越时空,将人们置身于历史的坐标上,感叹古人智慧、中华精髓之余,更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没有哪一个时期,像当今这样,将教育问题作为“千年大计”。我们有幸立于这时代潮头,2015年《博物馆条例》就将教育放在职能之首,博物馆教育更加明确地在制度层面上提出。此后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指导意见也都在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教育发挥效能,鼓励多形式、多载体、多渠道开展博物馆公众教育。
《博物馆说》抓住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习惯,采用短视频传播形式,通过系列化、场景化、故事化,将一个个文物故事、一处处革命圣地、一件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
第四纪哺乳古动物化石、周口店挖掘出的“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故宫博物院里的“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秦俑坑中的将军俑、绘就1500年前五台山图的敦煌壁画、从黑龙江出土的铜坐龙;鲁迅故居里的一张书桌、焦裕禄的干部履历表;徐悲鸿的《立马》、吴冠中的《春》、莫朴的《入党宣誓》;最大的一件可移动文物百年蒸汽机车、新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返回舱……
如此大规模地将博物馆、美术馆的研究成果通过短视频的方式集中向社会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博物馆教育的集体公开课。
这套《博物馆说》系列短视频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组织前三批全部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与首批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同“屏”共振。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美术作品在屏幕间跃动,让人在娓娓道来的文物背后的故事中,体味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在历史研究成果中,看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如果博物馆蕴涵着历史的坐标,那么教育则寄托着未来的希望。教育,不只是知识和技能,价值取向的教育更有其深远意义,无论是在校的学堂教育,还是社会的公众教育,“知其然,更知所以然”的兴趣驱动和价值导向,效果可能更佳。博物馆恰恰是那把打开心灵、志在远方的钥匙,《博物馆说》正是探索、解惑中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个过程也是博物馆教育的实践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设施,是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202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考古发现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但考古成果转化利用还不够充分,教育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作用还任重而道远。如果历史是一把钥匙,那么请用博物馆打开未来那扇门。
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首先要让家长、老师有正确的认知,我们期望《博物馆说》的内容能转化为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的教育资源,应用在老师的课堂教学、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话题中。
《博物馆说》用短视频的方式将那些记载人类、国家、社会的国家文物、历史遗迹、红色记忆……在分秒间跨越千万年,呈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文化和生长的多彩环境。博物馆守护着历经沧桑存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串联起我们与现在、未来的关系;博物馆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当下的我们,将希望照射进未来。
让我们鉴往知来,站在历史的坐标上,思考博物馆教育的未来。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