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阅读:689 发布时间:2021-03-22 18:09:08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下乡服务,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支持熟悉乡村的首席规划师、乡村规划师等及团队参与村庄规划设计、特色景观制作、人文风貌引导,提高设计建设水平,塑造乡村特色风貌。
建设优质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培养好“领头雁”,有助于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各地加大力度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下。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留了成片的历史街区和明清民居建筑群,拥有8个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该镇以福建省对台交流中心、永泰县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等为平台,聚焦人才建设,积极引进民宿管理、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
嵩口镇党委综治副书记吴宇坚介绍,为提供智力支撑、推动乡村旅游,该镇引进福建省工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美丽乡村设计规划,引进小海狸设计团队入驻大喜村打造喜气山房工作坊和大喜文化展厅,组织研学教育实践;依托大喜“鹇来谷”观鸟摄影基地开展冬令营,组织生态摄影、立体化阅读、户外探索活动;吸引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
“返乡的这几年,我一直将自己的工作视为展示嵩口乡村旅游的窗口,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希望嵩口这个历史文化名镇能吸引越来越多游客,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嵩口,加入台湾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参与乡村建设的林露露说。
“大水泊镇留住人才的秘诀很简单,就是看准人、多支持、少干预,让高层次人才有事可做。”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介绍,“我们为入驻的人才提供了手续代办、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管家式’一条龙服务,让他们安心、舒心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成立了贵州首所青年乡村振兴夜校,该校由“贵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转型而来,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视频教学、田间地头流动教学等形式,丰富学习载体,将其打造成培养乡村青年人才的基地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贵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自2017年开办以来,已累计教学32606课时,登记在册学员28862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纷纷运用自己所学,立足本职岗位,帮助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企业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能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潘桂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景区和梦呜苗寨创始人之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潘桂先一直把助力脱贫攻坚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挖掘苗族村寨的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既可促进传承发展又可增加村民收入的旅游经济。
山里的苗家吊脚楼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需要进行拆除,潘桂先便通过公司出资将整栋木楼从160多公里的偏远苗寨“搬”到景区,建设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梦呜苗寨,不仅保留苗寨原始的吊脚楼,还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和就业问题。
潘桂先还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发展平台,创新“旅游+合作社+演员+农民”的旅游扶贫模式。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群众白天在景区从事绿化保洁、田园管理等工作,晚上参加各类民俗演出,额外赚取演出报酬。
“要运用电商卖货,把农产品销出去;要为乡村导流,把人流引向乡村,借助人才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蚂蚁民宿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功斌于2017年成立杭州魅力新故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立蚂蚁探路品牌,打造越野自驾游线路,串联乡村美景,并把自己的家乡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周功斌是遂昌县周村源村人,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猪粪村”,环境污染较严重。如今,周村源村在打造“江南越野第e村”后,村民们通过经营农家乐,销售茶叶、笋干、四季豆等农副产品,较好改善了生活条件。
在蚂蚁探路品牌的影响下,遂昌众多村庄串联成线,在自驾线路沿途增设休息驿站,并针对自驾游群体精准推广。如今,浙西川藏线、江南丙察察、华东天路、红军穿越等7条品牌线路纵贯遂昌全境,形成了区域自驾旅游特色产业。
乡村旅游人才不断发光发热,乡亲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活力。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李久太2017年来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并计划在村里打造“设计乌托邦”。他发起“新村民”入驻计划,吸引了大量设计、艺术、文创等领域的青年人才扎根老村。“新村民们”流转闲置民房,每年在村里消费不少于3000元,并给村子规划建设了采摘体验区、养殖体验区、田园体验区等。设计师们的入驻,提升了村庄颜值,也为村子带来新变化、新风尚。如今,曾经废弃的养貂场变成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初家村也汇集了大量优秀设计师和建筑社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丁庄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该村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应明在22岁时从部队复员回乡,跟随父亲种植葡萄,并不断提升葡萄园的现代化水平。如今,方应明的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当地2000多名农户提供农资、技术等服务的专业机构。方应明还牵头将葡萄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了集采摘、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葡萄小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游玩、采摘。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发展,带来创新想法,做大丁庄村的葡萄产业。”方应明说。句容在2017年与日本农文协就两国两地农业人才培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加强“葡二代”团队人才队伍的培养。如今,“葡二代”已成为促进丁庄村产业融合的“生力军”。建设农耕园、爱情园、葡萄记忆馆等旅游点,丰富丁庄村的旅游业态;推出葡萄果冻、葡萄曲奇、葡萄酸奶、葡萄奶茶等衍生品,解决葡萄季节依赖性强、旅游伴手礼弱的问题……“葡二代”们正各显身手,做大丁庄村的旅游产业。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