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阅读:717 发布时间:2021-03-30 12:25:48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已经开启的全面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尤其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发挥文化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新阶段的文化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如何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直接涉及我国文化建设方向和目标的重大问题。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闫平的新著《国家治理视阈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以下简称《文化建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文化与文化民生、文化治理与文化改革等维度,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有特色、有深度、有价值的探讨。
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凝魂聚气”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中承负着“凝魂聚气”的重要功能,发挥着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一书运用“国家认同”“社会认同”等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内在机理和实践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系统表述,从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有功能和重要作用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作者指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发展价值目标、社会建设价值取向、个体行为价值标准三个层面,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历来具有的家国情怀,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具有最大化的道德公约数和社会认同感,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实践中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力量。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人类社会创造的共同文明成果,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家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激励和推动作用。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凝魂聚气”功能,必须着力完善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机制,增强社会成员对国家发展目标的价值认同。《文化建设》一书着重从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一是利益凝聚机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增强大众的精神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凝聚人心、激励意志的重要基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二是舆论引导机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价值观宣传,可以产生在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上的社会共鸣与共振,有利于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社会力量。三是文化传播机制。先进文化具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强大教化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能够世代相传、影响久远,关键在于形成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且交互作用的文化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魂聚气”功能,需要在形式多样、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传播机制中得以实现。四是固化长效机制。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经过个体认知、情感交融、心理感应和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运化过程,更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对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不断加以固化并长期坚持。作者的这些研究成果,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义,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深入探讨公共文化与文化民生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强基固本”地位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基固本”工程。《文化建设》一书专设“公共文化”“文化民生与文化小康建设”章目,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化研究。
作者认为,公共文化建设是精神层面的民生,是塑造人的完美人格、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加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任务,就是切实推进“文化民生”和“文化小康”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对“文化民生”与“文化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尤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进行了预测性分析,深入回答了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提升人的现代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如何发挥先进文化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一方面,社会结构形态、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各方面利益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自然会使人萌生更多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向往,产生新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成员休闲时间愈益增多,必然激发人们在提升文化素养、更新审美观念、改善生活方式、促进文化消费方面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当前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又是文化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国家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从而制定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着力解决公共文化领域“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切实满足不断增长的“文化民生”需求。
深入探讨文化治理与文化改革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文化杠杆”作用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改革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建设》一书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对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进一步阐明:文化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杠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树立创新思维,深入推进文化治理,发挥文化改革在促进文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对学术界关于“文化治理”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和梳理,认为文化治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注重文化治理对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从“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转变。这两个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应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人性化的现代治理手段,构筑我国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格局。
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必须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中轴”。作者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南,对我国新阶段新征程中文化治理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探寻:一是要完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制度。二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三是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四是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文化建设》一书深入探讨和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可以说是一部融学术性与实证性为一体的研究专著。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松榆北路7号院9号楼3层 举报邮箱: bjpengye@126.com 备案图标京公网
备案图标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718号北京芃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时代壹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手机版 | 管理登录 | 京ICP备20013481号